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阐释了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大使命,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力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秉持上海理工大学“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本着“卓越育人”培养理念,和学以致用、广开思路的原则,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于2023年5月创办“院士大讲坛”,邀请国内外学术大师、科学家和学者走进讲坛,讲述科学知识、科研精神,分享人生经验。今日之中国,正日臻于“伟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学习是国家兴盛之要。百年上理,为更好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孕育未来扎根中国大地的“栋梁之材”。“院士大讲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薛禹胜院士首次开讲。
近日,薛禹胜院士为我校相关学科师生作“复杂系统整体还原认识论中的多层映射”的报告。校党委副书记顾春华出席。系统科学学科带头人高岩主持会议。
薛禹胜院士作报告
“立体几何添加辅助线,这个过程,就是减熵的过程。每添加一个辅助线,都会使我们的理解更靠近答案。”报告中,薛禹胜院士通过生动的案例,朴实详尽的语言,深入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了整体保熵还原方法论。他指出,对复杂问题的认识过程,可以分为两个紧密相关的环节,即“对普适的认识论”及“对具体问题的定性研究”。首先,增加时间维(增熵的过程),再在全局保熵的前提下,将复杂系统的整体演化信息逐步降维到标量指标(减熵过程)。那么,如何从模型空间转化到整体还原指标?经过实验对比,他给出答案,通过状态空间、整体轨迹空间、各模式解耦的相平面集、各模式分时段机制指标、各模式的指标这样一个路径,达到整体还原指标。他强调,每个平面只需保留所有序参数对单个模式的影响,而整体信息则由全部模式的像平面共同承载。同时,单个模式行为的标量指标,可在相应的相平面获得。
互动环节,薛禹胜院士与参会师生就整体还原思维进行热烈地探讨,现场学术氛围愈加浓厚。
最后,薛禹胜院士向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脚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人生也是一样,看似捷径却会遇到瓶颈。踏踏实实不忘初心,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他指出,做学问也如此,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情怀,也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大家纷纷表示,两个小时的报告受益匪浅,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将科学家精神学深、学精,孜孜求索,勇攀高峰。
顾春华总结发言,感谢薛禹胜院士百忙之中,来校为师生带来精彩报告。整场报告既高屋建瓴,又贴近实际,薛院士是一位有着坚定科研理想、潜心钻研的科学家,一直以来潜心科研,追求真理,做出很多创新性科研工作,希望未来我校师生与薛院士多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开阔学术视野,启迪创新学术思想。
顾春华总结发言
与会师生合影
(院士简介:薛禹胜,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系统科学学科博士生导师,稳定性理论及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电力系统自动化》主编和《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and Clean Energy (MPCE)》创刊主编。开创时变非线性运动系统稳定性量化理论。发明的EEAC理论与算法攻克了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量化分析的世界难题,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唯一得到理论证明并实现工程应用的量化分析方法。研发了该领域中国独有、全球引领的大电网停电防御体系(WARMAP),成功应用于我国90%的省级以上电网。提出了能源的信息物理社会系统(CPSSE)框架以及电力主动支撑能源转型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国家、地区以及能源企业的清洁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撑。到2022年底,共出版著作7部,发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论文726篇,授权发明专利60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学术专著《运动稳定性量化理论》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