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沪江观察”管理实务类课程在军工路校区举办。德勤中国荣休合伙人、国际税收领域权威专家林绥,带来题为“全球经济格局变革下的跨国产业链发展走向”的主题分享。上海理工大学MF项目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广阔主持讲座。管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孟陈莉等学院相关师生参加讲座。
高广阔主持
全球化产业链的历史逻辑与演变
林绥从工业革命的历史脉络切入,系统梳理全球化产业链的发展历程。他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技术推动生产效率提升,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通过标准化与大规模生产深化产业分工。产品优势与生产效率形成工业大国的垄断优势,推动出口扩张,但大规模出口冲击欧美发达国家的就业与消费市场,催生转口贸易以应对关税壁垒。20世纪80年代后,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制造业向亚洲转移,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与加工贸易模式兴起,逐步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布局。近年来,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崛起突破了传统地域限制,将生产力与市场消费空间推向新维度,但同时也对国家治理与利益平衡提出全新挑战。
林绥作主题分享
国家利益与资本利益的动态博弈
在分析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时,林绥指出,技术迭代与资本逐利虽是产业链全球化的核心驱动力,但其与国家利益的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资本通过全球布局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国家需在税收、就业与安全等主权问题上权衡取舍,两者的博弈贯穿全球化进程。他以汽车产业为例,指出美国制造业外迁虽提升企业利润,却导致国内就业流失与产业空心化。此类矛盾在技术垄断、关税壁垒与供应链安全等领域进一步激化,成为全球经济震荡与重构的核心动因。
经济全球化的未来走向
针对全球化产业链的未来,林绥提出“韧性犹存,但规则重塑”的核心判断。未来供应链重组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美国推动的“友岸外包”模式虽进展缓慢,但盟友间供应链闭环的尝试仍在持续;二是区域化生产加强,北美、亚洲、欧洲内部协作深化,但跨区域贸易仍不可或缺;三是关键领域“可控化”,各国优先保障半导体、稀土等战略产业安全,非战略领域维持全球化分工。他强调,区域化分工与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将成为新常态,各国需在效率与安全间寻求动态平衡,通过国际合作推动贸易、金融与税收规则的再协调。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通过历史纵深与现实案例的结合,深入剖析产业链变迁背后的国家与资本博弈逻辑,为现场师生理解全球经济格局变革提供全新视角。学院始终立足学科前沿,聚焦全球经济动态,未来将持续邀请更多领域专家分享洞见,助力师生拓展学术视野与专业深度。
讲座开始前,管理学院院长、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主任赵来军,学院特聘校友联络员汪维与林绥进行简短交流,双方就全球化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交换意见,并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
林绥,德勤中国荣休合伙人,国际税收领域权威专家。在美国和中国从事三十余年跨国企业税务与商务咨询工作,在国际税收、企业税务战略和风险管控、税务管理信息化等领域兼具深厚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经验。现任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上海分会理事,并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复旦大学等院校担任硕士生导师或授课教师。曾多次受邀为全国财税专业高校教师及国家税务总局、二十余省市税务机关提供专题培训。1990年获中国经济学领域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合著论文),2008年获中国管理科学院新时期经济管理论文一等奖,2017年获中国大企业税收管理论文二等奖。